科普专家就矿物油与优恪网辩论
2017年05月05日 实验与分析
今年三月,第三方检测机构优恪网连续发布食品检测报告,声称: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被检出矿物油成分,含量超大幅偏高(C17~C35 MOSH/POSH含量大于4毫克/千克)。不仅如此,海天、老干妈、老干爹、友家等数款畅销辣椒油被检出矿物油超标、含有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及增味剂等,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观点是否客观?请倾听来自各路人士的声音!

听听专家怎么说!!
①“矿物油的危害被过度渲染了。” ——知名科普专家钟凯博士
②“这些矿物油并不是直接添加在巧克力产品中,而是由包装纸上迁移过去的,在温度高、存储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尤其容易迁移到食品上,但含量一般处于人体可正常代谢的范围内。其次,巧克力并非作为我们的人们日常饮食,其矿物油含量还不足以威胁人体健康,因此,摄入量有限,不必恐慌。现在只能说矿物油对人有潜在的健康威胁,尤其是对于小孩子而言,但还没有相关研究证实,这种低剂量的物质究竟会对人体健康的产生多大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毅
③“矿物油成分复杂,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食品中都能检测出矿物油来,所以消费者不必过于恐慌。”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
优恪网如此回应
“本次测评所选产品均是消费者日常很感兴趣、销量大的品牌,以天猫及线下超市为主要采购渠道,线上、线下比例各占一半,送检机构为分布在德国不同地区12家权威实验室,均具有专业实验室资质。采购过程为匿名采购,不会与企业沟通。抽检结果会告知相关企业后再对外发布,期间,企业对抽检结果可回复或咨询。本次抽检结果公布前只有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打电话咨询情况但并没有做过多说明,其它企业也没有任何回应” ——优恪网合伙人赵家曦
专家与测评机构各执一词
专家表示该机构混淆了迁移量和含量的概念,所公布的报告是“移花接木”。此机构表示测评的确采用了较高标准,但“都是为了消费者”好。
食品安全专家钟凯:美国、欧盟和国际标准中均无食品中矿物油的限量,而优恪网检测项目为矿物油在巧克力中的含量,与德国方面风险评估中建议的迁移量并不相同。该公司对检测结果的解读是自立标准。
优恪网CEO吴峥:优恪测评关注的是食品中矿物油的总含量,而不是迁移量。我们在测评报告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消费者在意吃进去的矿物油的总含量,而不分什么迁移量。我们关心的是吃了食品以后所摄入的矿物油的总量有多大,至于是不是迁移量,消费者不关心!
食品安全专家钟凯:如果一味强调越低越好,没有最好,恐怕日子就没法过了。
迁移量和含量概念不同引专家质疑:
食品安全专家钟凯:“迁移量”是包装材料在特定条件下“溶出”的矿物油的量,和食品的限量值不同。食品的限量和特定迁移量无换算关系,这么比较是移花接木。目前对于矿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中国、美国、欧盟和国际标准均未有规定。
优恪网的报告引用了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2013年的评估报告,认为矿物油能在动物体内积聚,产生微肉芽肿,但所有物质的蓄积作用都是在摄入量较大的情况下,人体来不及代谢才会出现。而该报告对量的问题避而不谈,目的就是混淆视听。
优恪网CEO吴峥:概念不同,但这是“为消费者把关”,迁移量和含量不是一个概念,总含量包含迁移量。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有多少。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食品中矿物油的总含量,这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矿物油在食品的含量上没有标准,但在迁移量上是有德国方面的参考值,我们选取德国权威机构的数值作为测评标准,我们的任务是给消费者把关,不是给厂家一个宽松的指标。
钟凯: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也是食品中常见的固有物质。谷氨酸钠对极少数人群有害的说法站不住脚。有无数专业机构的结论做支撑,美国FDA、欧盟EFSA、世卫组织的JECFA等。
吴峥:不能因为抽一根烟危险不大就应该抽烟,所以不能说有危害风险的东西可以随便吃,只要吃不出毛病就行。很多风险你眼前是看不见的。
其他相关专家点评:
优恪网为消费者把关的标准不合理,比如,在辣椒油的评测报告中,优恪网称,大部分都检测出了谷氨酸钠,优恪网引用的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FASEB)的报告显示,对于极少数敏感人群来说,如果临床上直接摄入3克或以上的谷氨酸钠,可引发头痛、颈部僵硬、乏力等症状。因此,优恪网对产品进行了降分减级处理。加上其他项目的减分,最终优恪网测评的辣椒油均获得了D-的测评结果。
相关企业回应
“该机构报告中对德芙产品“矿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的指控没有依据。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对于矿物油的规范指标,因此该报告的结论属于“未经证实而传播的谣言”,违反了我国《食品安全法》。该发言人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对此采取措施,已经草拟律师函。” ——德芙品牌母公司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发言人3月6日回应
“我只能说老干爹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符合国家相关部门检测的,也是有国家政府机关检测报告的,而对于其它机构的检测结果不予置评。” ——老干爹公司相关负责人
“公司的产品是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否则根本无法在市场上流通。国家规定每年对产品送检一次,而友嘉的产品每年是送检两次,每批次产品都有相关的检测报告。此外,公司自己也有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而当被问及报告中提及的矿物油等指标是否在公司检测范围时,对方表示不方便评论。” ——四川友嘉食品有限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食品中的矿物油究竟从何而来?
(1)据资料显示:此前,欧盟专家组确认食品中烃类矿物油的来源主要包括:食品包材的再生纸和板材、印刷油墨、消泡剂、除尘剂,以及润滑油、燃油、轮胎和沥青等。
(2)食品工艺过程涉及的矿物油和白油,如,我国GB 2760-2011中规定矿物油和白油可作为加工助剂(润滑剂、消泡剂、脱模剂等)用于油脂、糖果、膨化食品和豆制品等的生产;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允许食品级白油用于口香糖的欧姆糖基础剂和水果、蔬菜的表面处理剂。
(3)环境污染,食品从原料的收割、晾晒到加工过程中接触到柴油发动机的润滑油、没有完全燃烧的汽油、轮胎和沥青的碎屑以及不洁净空气等,都会使食品受到矿物油污染!
据推断,食品包装可能是食品中矿物油的最大来源,主要原因是食品包装涉及使用回收纸和再生纸,其残留印刷油墨中的大量工业级矿物油造成与其接触食品的污染。
检测食品中矿物油的方法
国内定性鉴别方法:国内对于食品中矿物油的分析方法还仅局限于定量鉴别。食品中矿物油定性鉴别方法:
第一步:食品中脂肪的提取:?(也就是传说中的样品前处理)
观察样品中脂肪的含量,称取约能提取的5~8g脂肪样品到锥形瓶中(单纯做定性检验需1g脂肪)。
固体食品:加入乙醚(或石油醚)作溶剂浸泡样品24h(乙醚或石油醚的加入量应盖过样品),用定性滤纸滤去样渣,挥干溶剂,获得待测油脂。
第二步:定性分析:
(1)荧光反应法:取油样与已知矿物油各一滴,分别滴在滤纸上,然后,放在荧光灯下照射,如果有天青色荧光出现,说明油样中含有矿物油
(2)化学检验法:取油样1mL置于125mL锥形瓶中,加入6130g/L氢氧化钾溶液1mL,乙醇25mL,接空气冷凝管回流皂化5min,皂化时应振摇使加热均匀皂化后加入25mL废水,摇匀,如有浑浊或有油状物析出,表示有不能皂化的矿物油存在!
国内定量检测方法:国内的定量鉴别方法大多局限于皂化法、荧光法,其检出限最低只能达到0.1%,也有学者提出采用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以及气相色谱(GC)与质谱联用(GC-MS)的定量方法,但并没有做方法学考察,也没有应用实例!(好可怜,怪不得送去德国检验。。。)
国外定量检测方法:欧洲对矿物油的定量研究较多,陆续开发出:
(1)在线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器检测法(HPLC-GC-FID);
(2)离线固相萃取法(SPE-GC-FID);
(3)二维气相色谱法(GC×GC)等定量分析方法;
(4)提出定量分析动植物油中MOSH的标准方法;
(还是比较先进的!)
我国检测体系该如何完善?
(一)山东生态健康研究所所长孟祥兵
孟祥兵坦言,我国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还有待完善。首先,目前监测的标准多是一些理化性的指标,未来建议更多加入一些健康层面的指标和对环境监测的指标,从而对全产业链条进行管理;其次,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测多是为了应对急性的危害,而没有考虑到应对慢性的食品安全风险,今后建议加大对食品安全长期监督和管理。
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的打击力度,食品安全状况日益改善,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仍旧低于欧美等国家。
对此,孟祥兵表示,目前国家对矿物油等指标尚没有纳入检测体系,而欧美等国家已将其纳入相关检测体系。
*建议:国家未来将这几项指标纳入常规的食品安全监测指标,共同帮助厂家预防和减少这些元素的产生,这才是此次抽检的真正意义所在。
中国的国标与欧盟等国家标准存在明显两个方面的不同:
1.抽检标准的范围要比欧美宽松;
2.具体应用的参数要少于欧美标准。未来国家可在这两个方面对标准进行完善;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负责人邢东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负责人邢东田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食品检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1)我国食品检测有很强的滞后性,检测只能针对已知危害物,对未知危害物则无能为力;
(2)我国目前科研成果多在实验室利用老鼠进行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还存在很多造假行为,并缺少很多物质添加在一起产生作用的综合性实验;
(3)目前,仍存在一大批科研人员研究如何应付检测的现象;
邢东田:
这些不足之处使得我国国标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例如,农药残留的检测,如果过了农残的降解期便无法检测出来,因此,我国国标只能在特定范围发挥作用,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公司对国家相关机构送检的产品和上市的产品并一定是相同的。这造成送检合格率很高的产品在后续市场抽检上合格率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过国家检测的油辣椒等产品抽检存在问题。”
食品含矿物油是否小题大作?
记者:既然矿物油在食品中含量并无标准,那么为何检测?
钟凯:矿物油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已经超过一个世纪,长期应用实践并没有发现它会导致健康问题。他表示,矿物油的使用和污染需要控制,这是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但这是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现在只是科学发展了,人们更关注健康了,管理上才更加严格和谨慎。
吴峥:优恪网是将世界上还未被作为法定标准,但已被权威机构认定的科学研究成果,变成他们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评价的标准明显较高,但他认为这可以促成多赢的局面。标准高会倒逼厂家改进,消费升级会倒逼供给侧的改革,最终,消费者和厂家都会受益。国家也在鼓励企业,在国家标准之上采用行业标准,对照国外标准,形成自己的企业标准。虽然,不能清楚地知道吃多少含矿物油的巧克力或辣椒油会带来危害,但是我们优恪有责任指出这些风险因素。消费者有权力选择更好的东西。在优恪测评的众多商品中,同类商品的横向对比,有很多测评结果为A+和A的优品,消费者可以选择这些优品,厂家也应该向这些同行看齐。
小结
对于此次事件的爆发,各路人士,观点不一,小析姐认为最最重要的还是尽快完善国内的矿物油检测体系,减少对于标准的争论;另外,明确迁移量与含量的概念也会对此事件的遏制有所助益!目的很明确:避免类似事件再次爆发!就到这里,下个事件寨见喽!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