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情感与手工时代
2015年08月28日 中国烹饪杂志
月饼,只是一款小面点,却因为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在芸芸众点中显得殊为重要。就算是物质如此丰盛的年代,中秋节晚上,吃月饼仍然是主流的饮食习俗。
然而就在七八十年前,有些人若想在中秋节晚上吃一块月饼,还得分期付款才能享用。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的广州和香港,流行一种叫“供月饼会”的营销模式,主办者可以是饼家,也有可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
对于饼家来说,每个月收取一定的费用,收足一年再交付月饼给顾客,虽然在金钱的总额上是打了折扣的,不过却更能稳定客源,而且在长时间的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点流动资金去维持饼业的运作,所以是很不错的销售方法,饼家甚至还会奉送给会客一些小礼物。对于一般民众来讲,一年一度的购买月饼送礼,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他们乐意选择每个月供一点小钱,以缓解经济压力。
另外一种民间集资的“月饼会”,却有相当大的风险,极有可能被集款人卷款潜逃而造成“烂会”。在契约关系不成熟的年代,以人情和道德来维系的经济关系,是多么脆弱。
“供月饼会”在广州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接下来实行物资配给制的年代,月饼也是配给的。在香港,“月饼会”却仍然保持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电影《岁月神偷》里有一个场景,开鞋店的“大耳牛”一家,每年都要早早地参与“供月饼会”,月饼要用来送亲朋戚友表达心意,还得送警察疏通关系,否则做生意时就没有庇护。辛苦一年到头来,全家人只能吃档次很低的月饼,而年少不经事的“大耳牛”喜欢吃蛋黄莲蓉月饼,遂瞒着父母,拿自己倒卖明星照片赚的钱去供“月饼会”。谁知终究是被父母发现了,遭到父亲的一顿鞭子,他一边哭一边很委屈地申辩,只不过是想一个人吃一块蛋黄莲蓉月饼。天可怜见的,在旧日穷人的眼中,月饼成为了美味和满足欲望的象征。
蛋黄莲蓉月饼是广式月饼中的一款标志性产品,在莲蓉出现之前,更多的是豆沙、薯蓉、豆蓉、枣蓉等,都是相对比较廉价的品种。百多年来,月饼业都是颇为盈利的产业,这几十年,从业者更多地是花心思去提高月饼的生产效率,而要想降低成本,就要依赖机械化生产,以取得更大的利润。月饼生产得越来越多,但人们对它的感觉却是“腻”了,这不仅是对于月饼味道倒退的一种批评,同进对于以月饼来盲目送礼的行为开始变得理智。喜欢吃月饼的人变少,但在很多人的味道记忆中,又的确存在过对传统月饼的美好感受。
就在这种情境之下,广州番禺一款叫做“容月”的豆沙月饼横空出世,创制者叫容吴卉棠。去年年底就曾听她说要制作月饼,只当她是心血来潮,玩玩而已,没想到果然是玩上瘾,整天泡在作坊,跟老师傅们一起研究,用最传统的柴火煮红豆沙,制作成无添加的月饼,无论是饼皮还是红豆馅,都没有放枧水,甚至于老师傅坚持的柠檬酸也没下,将糖和油的比例重新调配。因为坚持纯手工制作,所以产量有限,保质期也有限,无意中的“饥饿营销”却引来一众食客趋之若鹜,很多吃过的人都说找到了童年记忆中月饼的味道。
时代在变,人们对于美食的要求也在更替着,广府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旧时人们的饮食缺乏油荤,因此重油重口味的月饼被奉为佳品,而红豆月饼其时则被戏称为“豆泥嘢”,即是次货的意思,然而对于今人来说,油腻腻的倒引不起食欲,清甜的、天然的、外加花了心思制作的,反而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东西才值得拥有。
一款普通却并不平凡的豆沙月饼受到如此追捧,是否昭示着,月饼手工时代的再次来临?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