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统风俗-吃节蛋
清明节是个有特色的节日,有祭奠亲人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期间习俗活动很多,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等。许多地方还有清明吃煮鸡蛋的风俗。小时候,妈妈会给几枚用颜料或者红纸染的鸡蛋,小心翼翼的接在手里,不舍得吃掉,和小伙伴相互炫耀一番,然后两两相撞,碰破剥皮,儿时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明净。
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蛋可以吃,雕蛋则是欣赏的艺术品。
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商的始祖契是:“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契”,秦始祖大业也与蛋卵有关:“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把各种禽蛋煮熟,涂上颜色,称“五彩蛋”,把五彩蛋放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明清时期,民间在婚娶、庆寿、得子,满月时,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表示人们对生命和生育的敬畏,同时祈福吉祥如意,人丁兴旺。还有种说法,祭祖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徵“脱壳”,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出人头地。
寒食节,距清明节一两天,又称冷食节,禁烟节,冷节。寒食禁火,熟鸡蛋无疑是最好的食物。踏青游玩,熟鸡蛋也方便携带。传说古代孝感一带,人们以打鱼为生。因为野外作业,许多人得了头痛病。恰巧神农路过,得知病情,就到处找草药,决心为百姓治病。三月三这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些荠菜,煮给人们充饥。神奇的是,许多人吃了荠菜煮的鸡蛋后,头痛竟然消失了。后来,三月初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就延续了下来。因此有民谚,三月初三,荠菜鸡蛋是灵丹。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究其原因,历史上的物质匮乏是主要因素。于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找一个充分的理由来犒赏一下空空的肚皮,以此点燃生活的希望。适逢春季,生命复苏,万物化育,于是,民俗事象在生命意蕴和人文意蕴间就有了美好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