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条船捕到1条二两长江刀鱼
2017年03月13日 购分享采编
早在正月廿六,常州人周太明就带着12条船赶到了张家港锦丰镇。“刀鱼不是随便就能捕的,我拿到了刀鱼特许捕捞证,捕捞时间是3月1日到4月20日。”周太明告诉记者,他捕捞刀鱼已经30多年了,凭经验今年的江刀还没有到捕捞的最佳时间,“天气是一个原因,另外刀鱼是在海洋里生长的,成熟了才会游到长江里。”

这几天,渔民们都只是试探性地捞一网。前天,周太明和伙伴开着6条船去江里,一阵忙活后,只捕到了1条刀鱼,“大概2两吧,批发价卖了800块,只够2条船的成本费。”周太明苦笑不得。1条鱼卖800元,对于目前阶段的江刀来说也算是正常价格。2两左右的刀鱼价格在3000元/斤至4000元/斤左右,最高能卖到4500元/斤。
清明前后才是上市高峰期
都说“到了春分,刀鱼纷纷”,清明前后的半个月,才是江刀捕捞和上市的高峰期,一网下去能有30斤到50斤。
早在一年多以前,长江三鲜中的刀鱼、鲥鱼就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到底何时禁捕,还没有明确时间点,“最后一捕”的说法也在业内传开。对此,渔民们表示,如果调整方案通过并实施,他们也要趁早转行。
大部分江刀都是内部供销
虽然价格很贵,但如果没有门路,你照样吃不到江刀。周太明就表示,他家的刀鱼都是内部供销,捕到的鱼都被岸边收刀鱼的人直接收走了,不会进入农贸市场。那么,你在市场里买到的是啥刀鱼呢?原来,刀鱼分为江刀、湖刀和海刀,以江刀最鲜。湖刀和海刀虽然鲜美程度较弱,但胜在便宜,基本上200元/斤。
刀鱼的文化情怀
江刀从何时开始位列长江三鲜之尊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江刀的地位与文人的推崇不无关系:一曰“拔刺银刀刚出水,落花香里鮆鱼肥”,一曰“河豚愧有毒,江鲈愧寡味”,更有五代时期毛胜将其拟人化,“貌则清臞、材极美俊、宜授骨鲠卿”,认为江刀恰似清秀的“白圭夫子”,如此一来,江刀便不仅仅是一种时鲜小鱼,更多了几分风骨和情怀在其中。
在中国文化里,食材的风物时令和文化底蕴同样重要。作为一种海洋洄游鱼类,江刀的鱼汛非常集中和明显,和茶叶一样,清明前的江刀也被视为佳品,食客们认为,清明之后,江刀骨骼变硬,已不可取。同样的,南通到江阴段的江刀,尚处于洄游的途中,为完成洄游而储备的体内营养尚未被消耗,最是肥美,而继续游动到湖南湖北江段的江刀,脂肪已经消耗殆尽,滋味就差了很多。
高产的七十年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刀都是相当高产的,即使是明前江阴靖江段的江刀,卖的也不贵。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江江苏段——尤以江阴、靖江段为甚——经常可以看到苏东坡所言“清明时节江鱼鲜,恣看收网出银刀”的盛况。据记载,70年代江刀年产量尚有3700多吨,一网下去二三百斤的鱼获并不稀奇,故江刀价格只是比其他河鲜略贵,有老渔民回忆说:赶上丰年,更是“没人买,只能喂猫”。

高产的七十年代
然而自70年代末开始,江刀的命运发生剧变。长江水体污染和产卵地的过度开发,是导致江刀种群规模衰减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的经济命脉,长江沿岸城市群密布,工农业经济发达,所产生的水污染也最为可观。
根据长江委的统计,长江的纳污总量在全国河流中长期居首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都有超过300亿吨各类污水排入长江,而我国第二长河黄河的年径流量也不过才五六百亿立方米左右。大量的污水不仅影响了长江全流域的水质,有的地区还形成了污染严重的污染带,蔓延达几百公里。而江刀对水质较为敏感,在洄游过程中,往往无法穿越这些污染带,这导致江刀的洄游路程不断缩短。
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的江刀已消失。两三年后,江西江段的江刀难觅踪迹。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无法形成江刀鱼汛。1997年左右,江苏南京段江刀鱼汛消失。六七十年代的刀鱼丰收场景已一去不返,如今渔民计量江刀的单位,早也从“担”变为了“条”。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