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季节饮食

“长江三鲜”现状调查

2015年03月19日  扬州时报    
           

 1.jpg

 
       春江水暖,伴随春风细雨而来的可不只有碧草青青,对于长江中下游的扬州市民来说,“江鲜”不仅是难以抗拒的舌尖美味,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眼下正是开春以来首次刀鱼捕捞时期,然而李典镇沿江村的渔民却忧心忡忡,“十网九空,刀鱼数量很少。”这是他们的惨淡现状。
     
       刀鱼和鲥鱼、河豚被誉为“长江三鲜” ,另外两鲜的现状又如何呢?记者昨天来到长江边和相关部门,对“长江三鲜”的现状进行了一番探访。
 
    【刀鱼难觅】
    出江三天,没捕到几条小刀
 
      “我们从16日到现在已经出江三天了,只收获了5条小刀。”李典镇沿江村的渔民谢世祥向记者抱怨道,“今年不晓得怎么回事,这两天刀鱼基本上没有,第一天最惨,一天就捕了一条一两的小刀,他们有人说还没到时候,只能再等等了,反正捕鱼这种‘交易’就是基本上靠天收。”
 
      与出江已经3天的谢世祥不同,渔民钱长阳还在“观望”。由于沿江村采用的是排号下江捕捞刀鱼的方法,每家渔船大约6天可轮到一回,每次轮到的位置还不一样,6条船,俩俩配合拉网,横排江面逆流而上,处于中间的两艘船往往收获最大,而轮到中间一次则要18天。“出一次江,少则一个礼拜,多则一个月不能回来。所以我没在16日跟他们一起出江,我感觉长江里面还没有什么刀鱼呢,去了也是白费油钱和人工,光油钱一天就要至少100元。”钱长阳说,他打算过两天去“碰碰运气”,“我是专门捕刀鱼的,捕鱼将近30年了,就靠这个吃饭,这个时候要理智一点,先观望,看看他们出江的情况再说。”
 
    第一阶段行情不行,价格估计比去年低
 
      据悉,为了延缓长江渔业资源的枯竭趋势,每年4月1日到6月30日,长江扬州段全面进入禁渔期。这期间,只有持有刀鱼特许捕捞证的渔民,才可以在法定捕捞期内捕捞刀鱼,今年的第一个时间段从3月5日起,到3月31日截止。“第一阶段时间已经过半了,这两天天气又有点反复无常,天暖了水暖了刀鱼才会多起来。从现在情况来看,可能第一阶段刀鱼捕捞情况不太乐观。”钱长阳说道。
 
      钱长阳告诉记者,他从20岁出头就开始捕鱼,今年49岁,跟刀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可这行情是一年不如一年,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得出。“前年2两的长江刀鱼是2000多元一条,去年是1500元左右,今年我估计恐怕比去年价格还要低。”
 
 
    【记者追问】
    一问:长江里还有“长江三鲜”吗?
 
     每年的三到六月是一个让人舌尖“跳舞”的时节,经过漫长严冬的养精蓄锐,鱼儿从大海洄游到长江中游产卵,此时的江鲜更是丰腴鲜美,营养丰富。刀鱼鲜香味美,扬州人常说“鲜得眉毛都掉下来”。提到刀鱼,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另外两鲜,与刀鱼并列的两样江鲜还有河豚和鲥鱼,他们这三样并称为“长江三鲜”,都是江鲜的代表。
 
     那这“长江三鲜”的生存现状如何呢?长江里到底还有没有这三鲜?面对记者的疑问,钱长阳苦笑了一下,“鲥鱼早在几十年前就没有了,河豚你看市面上有多少是野生的?我去年总共也就捕捞到3条野生的,有的捞上来一看是人工养殖后放的,真正的野生河豚数量真是少之又少。”钱长阳坦言,相较于另外两鲜,野生刀鱼算是数量最多的,尽管如此,每年的数量似乎还在减少。
 
    二问:第一阶段刀鱼数量为何少?
 
      市渔政站站长徐马林介绍,长江扬州段的刀鱼捕捞跟往年一样,捕捞期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从3月5日起到3月31日,第二个时间段是4月15日至5月10日。为何渔民普遍反映第一阶段捕捞情况不佳?刀鱼数量为何减少?
 
      “我感觉还是跟环境有关系,我们以前都喊刀鱼叫‘迎春刀鱼’,为什么这样说?意思是一开春刀鱼就有了。”今年65岁的渔民老郑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每网下去都不会跑空,至少几百斤,村里甚至有人创造过单网5000斤刀鱼的纪录。那时刀鱼个头也大,都是3两左右,吃刀鱼比吃素菜都便宜。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刀鱼的产量不断减少,进入21世纪后,产量更是直线下滑。
 
      在老一辈的渔民们看来,导致刀鱼资源“变少”的原因中有水体污染的因素,也有过度捕捞因素。“几十张刀鱼网形成网阵,这就是过度捕捞,而且这些网多是深水张网,这意味着能够洄游到长江产卵的刀鱼都只是一些漏网之鱼,少之又少,所以刀鱼的数量减少也是有因可循的。”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李世平认为,水体污染、过度捕捞和长江河道采沙等因素都是导致刀鱼资源减少的因素。
 
    三问:河豚何处去寻味?
 
      “长江鲜”中河豚鱼、刀鱼、鲥鱼为顶级三鲜,河豚鱼则为“长江三鲜”之首。在我国,河豚饮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文献记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等赞颂的诗句数不胜数,足见河豚美食地位。然而现在野生的河豚数量几近为零,市民如何尝鲜呢?
 
      “现在的河豚基本靠人工养殖,野生河豚本来是剧毒的,但是人工养殖的毒性就降低了,有的甚至没有毒性,目前这种养殖技术基本成熟了,市民需要尝鲜河豚的愿望随时可以实现。”李世平表示,河豚的毒和鲜,不能画等号,野生河豚会大量吞食水中带毒的藻类和剧毒螺蛳,这些毒素一点点积累在体内,特别是肝脏、卵巢和鱼子等部位。而养殖的河豚,无论生长在河塘还是长江中,吃的都是人工投放的无毒饵料,自然无法储存毒素。但是,有无毒素并不会影响到河豚肉的鲜美。
 
      邗江区百祥路上一家专做河豚的餐馆刘姓负责人告诉记者,扬州专做河豚的餐馆不多,但是吃河豚的市民还是蛮多的,加上人工养殖的河豚基本没有毒性,大家吃得也比较放心,“春节前就有河豚了,那时候是120-130元左右,这两天价格涨了点。”
 
    四问:扬州人能吃上鲥鱼吗?
 
     与河豚、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就难觅踪迹,老渔民也表示几十年没见到鲥鱼了。那扬州人还能吃上鲥鱼吗?
 
      记者昨从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资源与环境室了解到,“七河八岛”太平河岸建设了一种新型的循环农业展示中心——“林-草-牧-渔”循环农业模式,他们从去年就开展多项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包括胭脂鱼、美国鲥鱼、刀鱼等。
 
      “洋替身”美国鲥鱼将会替代灭绝几十年的长江鲥鱼,这不是白日梦,相关研究员表示,鲥鱼对环境温度有较高要求,必须冬暖夏凉,否则会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同时,鲥鱼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要求也很高,吃的是海水鱼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很高。“美国鲥鱼与长江鲥鱼同属一个亚科,外形和口感几乎一样,是长江鲥鱼极好的替代品,引种美国鲥鱼,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扬州的气候和环境,还要研究它们喜欢吃什么样的‘菜肴’,最后要研究如何来推广养殖。”研究员说。
 
 
    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堪忧
 
      长江在我国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江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的50%,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60%,在我国淡水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农业部渔业局可靠数据,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捕捞量1954年曾高达42.7万吨,近几年捕捞产量维持在10万吨左右;20世纪60年代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8%,1980年以后,优质鱼类在渔获中的比例迅速减少,目前许多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有的已濒临灭绝;长江四大家鱼鱼苗年产量从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10亿尾左右;长江中华绒螯蟹1986年捕捞量为324吨,而今年的捕捞量不足其十分之一。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天然蟹苗1981年最高年产量曾达到72吨,20世纪90年代平均只有2吨左右;闻名中外的长江鲥鱼1974年捕捞产量曾高达157万公斤,如今已濒临灭绝;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等濒危程度还在继续加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