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缩减2万艘渔船将成最大海鲜进口国
今年年初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 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规定到2020年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全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这象征着中国的角色即将由主要海鲜出口国转变为全球最大的海鲜进口国。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海鲜消费将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8%。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水产品供应将更加紧缺,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随着海鲜市场内销需求的提高,高附加值的淡水产品价格走高,出口下降。这一现象在蟹、鳗鱼和罗非鱼出口上尤为明显。2016年,中国蟹类出口量下降10%,出口额下降12.5%;鳗鱼出口量减少7.42%;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07%。
价格方面,2016年全国淡水产品价格止跌反弹,同比上涨2.70%,其中,第1-4季度同比分别上涨0.63%、1.87%、5.61%和2.68%。另据监测的三大类淡水产品价格数据显示,2016年淡水鱼类、淡水甲壳类和淡水其它类同比分别上涨2.67%、3.53%和0.55%。养殖水产品的平均价格和2006年相比,增幅高达80%。
随着淡水产品逐渐转向内销,蟹类产品出口很可能继续下降。据统计,2016年河北省出口同比下跌26.92%,而在内销上成绩依旧不错。广西罗非鱼产量减少25.97%,出口量下降22.08%。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吉林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就呈现出别样繁荣。2016年出口量额分别增长12.8%和20.03%。这主要得益于吉林省与俄罗斯接壤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连接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重要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