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饮食相关

长江扬州段二次开捕刀鱼依然失望

2015年04月16日  扬州晚报    
           

长江扬州段二次开捕刀鱼依然失望-购分享

捕获的刀鱼

 

   昨日是长江刀鱼第二次开捕的第一天,在家歇了半个月的文成龙和文成年两兄弟再次出江。

 
  4月15日—5月10日,我市长江刀鱼进入第二次捕捞期。昨日上午,记者在邗江区瓜洲渔业村探访发现,10多帮渔船出江,但捕捞量少,最多的一网只捕到4条。不过,虽然量依旧不多,但刀鱼价已开始跳水。
 
  刀鱼昨起第二次开捕
 
  渔民文成龙和文成年两兄弟是多年的“刀鱼搭档”,两家人都是夫妻一齐上阵,在刀鱼捕捞期,吃住都在船上。
 
  早上7点多,两家人就开船出江捕捞刀鱼了。文成龙介绍,出江前要算下时间,“先看农历,根据农历推算当天的涨潮落潮的时间。”
 
  渔民们一般都在涨潮和平潮时捕捞刀鱼,“要迎着潮头拉网。”
 
  昨天江面的风还是比较大的,这意味着出江就要多烧很多柴油。文成龙说,他们这帮船打刀鱼的路线是从镇扬汽渡下到瓜洲上口,“一个来回,两条船要烧100多块钱的柴油。”
 
  2小时只捕到4条刀鱼
 
  镇扬汽渡到瓜洲上口这段江面,文成龙和文成年两帮船一起拉网近两个小时。
 
  上午9时许,到了收网的时候,两条船开始靠拢、并行、收网,上百米的网一段一段从江水中拉出来,统共只收获了4条刀鱼。
 
  刀鱼都不大,只有一两多一点,4条刀鱼加起来只有半斤多一点,这让文家兄弟有点失望。不过,与其他船相比,他们的还算多的,“有的只弄到一条。”
 
  “清明前,因为江里刀鱼少,我们就出来打过几次刀鱼,只挣了小几千块钱。”文成年说,“本以为现在刀鱼会多一点,但看来还是不行。”
 
  刀鱼价已开始跳水
 
  上午10时许,文家兄弟开船回渔港,还没到岸边,就有刀鱼贩子来电话了,“给你留着呢,赶紧来吧。”
 
  船刚靠岸不一会儿,刀鱼贩子就来到船上了,称重后拿鱼。
 
  文成龙原以为刀鱼价还没掉下去,“清明前,一两以上二两以下的,卖500—600元一斤,现在鱼贩子没说掉价,应该还是这个价格。”
 
  不过,一个多小时后,刀鱼贩子的一通电话让文家兄弟更失望了,“价格掉了,没说掉多少,估计掉到300—400元一斤了。”
 
  “虽然不是大掉价,但关键是现在刀鱼量也不行。”文成年感叹,“这口饭现在越来越难吃了。”
 
  算下来,文家兄弟4条刀鱼只卖到200元左右,“除去油钱,也就赚了几十块钱。”
 
  靠水吃水,扬州长江渔民每年有两个捕捞期,一是刀鱼捕捞期,一是螃蟹捕捞期。
 
  “刀鱼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文成龙说,“往年刀鱼价格高的年份,好的一年能弄个大几万;这两年刀鱼价格掉了,也能弄个五六万。”
 
  “今年清明前,收入多的也就三四千块,收入少的只有七八百。”文成龙介绍,如果再过几天,刀鱼量还不行,基本就没什么指望了,只能盼秋季螃蟹有个好收成,“不过螃蟹向来收成不高,最高也不过两万块钱。”
 
 
  渔民记忆  “吃刀鱼曾经就像吃青菜”
 
  在长江扬州段打捞上的刀鱼,有一个说法叫“本江刀”。过去,“本江刀”从农历雨水前后就有了,3月下旬鱼汛非常明显,但现在,刀鱼已很少有鱼汛了,时间也推迟了,“像近两年,到4月现在刀鱼都这么少,说明刀鱼到现在还没有鱼汛。虽然3月初就进入刀鱼捕捞期了,但事实上到清明前基本没有刀鱼。”
 
  文成龙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前,刀鱼产量好,“那时船还是手摇的,网眼也大,网还比现在的短很多,但捕捞量是现在的上百倍—拉一网,少则上百斤,多则上千斤,每次出江,都是满仓而归,而且刀鱼很便宜,一毛二一斤,吃刀鱼就跟吃萝卜青菜一样。”
 
  江鲜之变  “长江三鲜”只剩“一鲜”
 
  刀鱼、河豚、鲥鱼曾被誉为“长江三鲜”,如今,只剩下刀鱼“一鲜”,但江里的刀鱼资源也正趋于枯竭。
 
  文成龙介绍,河豚也有几年没见到过了,“我们瓜洲最近一次捕捞到河豚,是在2009年,捕捞到一条,不到两斤,卖了1800元”;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长江鲥鱼就少了,而到上世纪90年代,扬州再没有渔民捕到过长江鲥鱼。
 
  鲥鱼从长江消失的速度非常快,上世纪70年代,长江鲥鱼产量曾达到历史最高(1577吨),随后逐年下降,到1985年产量仅31吨。虽然从1987年开始连续三年禁止捕捞鲥鱼,但依然没能留住它们;上世纪90年代,长江再没能捕到鲥鱼,它们失去了“音讯”。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刀鱼资源,2013年起,上海、江苏、安徽三地的长江刀鱼被列为国家保护。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