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气最旺的汤团店
2017年02月10日 上观新闻 李成东 黄勇娣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在过节的档口,介绍一家上海人气最旺的汤团店,闵行“七宝老街汤团店”。现在去买盒生汤圆,得排队一个多小时。

早上六点,天还没大亮,老张便和两个老伙伴走到七宝老街汤团店里坐了下来,叫上一份鲜肉汤团,嘎起讪胡来。
随着天慢慢放亮,店里陆陆续续又来了些人。他们都是老街汤团店里的常客,吃了十几年的早茶,早已脸熟。这些人中,年长的已七八十岁,稍年轻些的,也有五六十岁。他们自带烂熟的七宝羊肉、黄酒,就着店里的七宝汤团,不急不慢一直吃到九点多。此时,也到了七宝老街人声鼎沸的时候。
汤团店的老板贾立新,也经常过来和他们嘎讪胡。对他来说,老张他们既是顾客,也是十几年的老朋友。所以,他只要早上有空,就会来和老朋友们会一会。老张告诉记者,曾是外来学徒工的贾老板,如今已变成了“真”老板,不仅汤团店由最初的一家早餐店发展到现在的十多家分店,同时他还在上海开出了好几家大型饭店,也算是家大业大了。

从夫妻早餐店起步
贾立新,1970年生,安徽黄山人。1996年初,他拿着165元下岗补贴来到了上海打拼。因为自幼对摆弄吃食感兴趣,恰巧又有个远亲在著名汤团老字号“乔家栅”工作,于是他便到了乔家栅当学徒,学包汤团的手艺。
在做了一年的学徒,熟练掌握了包汤团的手艺后,1996年底,不甘于做学徒工的贾立新带着妻子来到七宝老街,开起了夫妻早餐店,卖烧饼、油条、豆腐脑。在听说了七宝汤团“好吃不粘牙”的美名后,好学的贾立新请教了很多会包汤团的老人。经过他们的指点,贾立新的包汤团技术越来越精,深得七宝传统汤团的精髓,包出来的汤团受到了老街附近居民的认可。于是,夫妻店也从早餐店,逐步变成了专门的汤团店。
这段操持汤团店的岁月,是贾立新最难忘怀的。小两口忙里忙外,还要照顾孩子,晚上累得筋疲力尽爬到床上,听到鸡叫又要起床和面。与现在包汤圆时,用和面机帮助和面不一样,那时候做汤团外皮,糯米粉都放在冰箱里保存,和面时要用手不停地揉搓。特别是天冷的时候,手上已皴裂了,可为了保证外皮口感的软糯,还是得忍着撕裂般的疼痛,一遍又一遍地搓揉。
时间慢慢过去,来到了2005年。此时,七宝老街的名气已十分响亮,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贾立新也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因为做法正宗,好吃不粘牙,店里每天都有人排队买汤团品尝,包汤圆的师傅从两三个人增加到七八个人,仍然供不应求。渐渐地,七宝老街汤团店成了老街的一张名片。
贾立新发现市场认可自己做的汤团、顾客们好评如潮后,认为开分店将汤团店做大做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当机立断,先后开出了七宝老街汤团二店、美罗城店、月星环球港店等,迄今为止,已有十多家分店,遍布上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对餐饮行业了解较深,贾立新还开出了数家大酒店。不到20年时间,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打拼,从学徒工做起的贾老板已变成了“真”老板。

好吃的七宝汤团
七宝汤团好吃有“奥秘”
还没到春节,七宝老街汤团店的门口就已贴着“元宵节汤团提前预定,减少排队时间”的告示,两层的店面已被挤得满满当当,找不到一个空位。
买汤团的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煮汤团的师傅既要顾着店内顾客,又要给外带的顾客打包,忙得热火朝天。据说,这个时候排上个两三个小时才买上汤团,一点也不稀奇。
一碗冒着热气的汤团,让已等得有些不耐烦的顾客松开了紧皱的眉头。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小口一小口地吮吸着鲜肉汤圆的汁水,脸上洋溢着满足。他告诉记者,虽然人老了,牙口不好,可自己就是心心念念想着这家软糯的汤团,皮薄馅大汁多,吃了十几年,还是这个味。
贾立新认为,自家的汤团能一直吸引了那么多新老顾客,关键在于“用心”二字。以汤团外皮为例,先精选好糯米,再根据气候冷热,在水中浸泡适当的时间,并加入优质大米调试糯性,最后进行磨浆,变成糯米粉。经过这几道工序自制成的糯米粉,能保证汤团外皮湿糯的口感,与超市里直接购买的糯米粉,口感截然不同。包汤团的都是店里培养数年的老师傅,手法娴熟,包出来的汤团外皮既薄又软糯,丝毫不粘牙。
汤团内馅同样藏着“机巧”。芝麻馅里不仅有猪油,还加入桂花,利用桂花的清香,调和猪油的香醇,配上黑芝麻和白糖,吃起来香甜可口。鲜肉馅的汤团最有讲究,馅要用精肉、五花肉等数种肉按精确的比例调制,再加入适当的清水。对于其中的门道,贾立新笑着三缄其口,只告诉记者,鲜肉汤团味道鲜美,所以销量最好。
鲜肉汤团的滋味,确实不同寻常。肉是鲜的,毫无冰冻之嫌,油而不腻;菜是嫩的,带有一丝田园的味道。更让人称道的是,几只鲜肉或菜肉汤团下肚,就像吞下了一碗足够消化数小时之久的馄饨或水饺,不至于让人食后很快感觉腹中空空如也。还有那手工擀制的糯米皮,洁白爽滑、细腻爽口,丝毫不亚于那些高档美食。
要想成为百年老店,除了保持好的口感,还要维护好品牌。这品碑在贾立新看来,就是一只只只盛到顾客碗里的汤团,汤团的的质量“过硬”,店的品牌才过硬。他对店里的老师傅要求,每个包好的汤团,都应该是一件工艺品。
为了丰富顾客们的口味,除了常见的黑洋酥、芝麻、鲜肉口味,贾立新还推出了荠菜、板栗、枣泥、豆沙、蟹粉等口味的汤团。除了蟹粉汤团价位为7元一只外,其它口味的汤团价格与鲜肉汤团、芝麻一样,都是3.5元一只。这里的汤团个头大,一般三四个就已经顶饱,一顿饭十几元就可以了,价钱不贵。

七宝老街汤团价目表
成为地方小吃的传承人
1996年,刚准备为早餐店选址的贾立新,最初选择的并不是七宝老街,而是市中心。但自幼爱看书的他,从上海的地方志中了解到,七宝汤团的美名已有百年历史,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但目前并没有人真正传承这门手艺。
生意人特有的敏感性和对汤圆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不甘于只做一个普通的汤团早餐店个体户,而来到七宝进行专门考察。
1996年的七宝老街,与现在完全是两个模样。被蒲汇塘桥分隔成的南北两大街,街头巷尾的小店小铺里货品琳琅满目,街面上熙熙攘攘往,交汇着南北口音。古朴的桥上,有供人歇息观光的亭子,亭子的一边是菜场,另一边是布店以及一些便民店铺,配钥匙的、补铜壶的、理发的都有,浓浓的市井气息。沿着桥走,往里是些独门独户、斑驳而冷清的院落,与外面热闹的老街融为一体……这些景象深深地吸引了贾立新。
有句老话说: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来七宝老街实地考察后,贾立新认为,七宝四通八达,人气兴旺,老街目前又正在改造提升,于是下了搬到七宝来做汤团早餐店的决心。
一直以来,七宝汤团的包法很多老人都会,都是自家想吃便包一些,但平时包的少不划算,包的多又吃不掉。因此,贾立新来请教手艺时,老人们都很乐意传授自己的绝活。待贾立新越做越好,甚至青出于蓝时,老人们乐得不费功夫买些来吃,甚至家里晚辈结婚时吃的汤团都会来店里买。
后来,贾立新还常听到来店里的同辈人说:我爹娘是吃你汤团走的。而七宝人的善良,也给贾立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有一次,妻子不慎将滚烫的汤团碰到一对小夫妻身上,热水透过女子薄薄的丝袜,将腿烫得通红。贾立新慌忙赔礼道歉,并要带女子去治疗,但这对小夫妻只是擦干衣服,一边接受贾立新的道歉,一边坚决不要赔偿和医药费,只是说一句“你们做小生意挣点钱不容易”便自行前往医院治疗去了。这件事情深深地感动了贾立新,让他下定决心扎根七宝。
“不能让年轻人忘记了我们的传统小吃,不能让传统美食断代。”近两年,贾立新一直在努力创新汤团的吃法,研究出了麻将汤团等观赏类模型和猪爪汤团等吃法。目前,作为七宝汤圆文化的传承者,他经常被邀请到日本等国进行交流。
他还设想,未来要开一家汤团文化体验馆,给大众普及汤团文化的同时,邀请附近学生前来参加汤团制作,培养一批爱吃汤团、会做汤团的“小吃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