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百味之首的肥美蛏子肉
2017年03月02日 冻品攻略微信公众号
蛏子,是海鲜中的上品,俗话说“海鲜百味蛏领头”,蛏子肉白皙而丰腴,顶端的“美人腿”轻柔飘逸,伸展之间分外妖娆。在清《宁海县志》中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西施舌之名由此而来,足以见得其受欢迎程度。

蛏子是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瓣鳃纲软体动物的通称,根据外形不同又可以分为细长直的竹蛏和短粗圆的毛蛏:
长竹蛏(拉丁文名:Solen strictus)
属于竹蛏科竹蛏属,俗称马刀贝、蛏皇。顾名思义,体型较长,可达14厘米左右,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

长竹蛏
长竹蛏的外壳质地薄脆,薄到什么程度呢?吃的时候不能用手掰,只能吸着吃,要不然就会一个不小心“腰斩”了它。这种竹蛏表面比较光滑,外壳通常为黄褐色,有时有淡红色彩带,因两壳合抱像极了竹筒状,才得名“竹蛏”。
大竹蛏(拉丁文名:Solen grandis)
隶属于竹蛏科竹蛏属,又称大马刀。贝壳长12厘米左右,外形和长竹蛏类似,区别是大竹蛏的贝壳较宽,也正因如此担起了一个“大”字。长竹蛏和大竹蛏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和我国沿海的潮间带和浅海海底。

大竹蛏
大竹蛏和长竹蛏在我国从北到南沿海均有分布。 种类较多,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因其个体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味极鲜美,入药有滋补、通乳功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属于竹蛏科缢蛏属,是最常见的一种蛏,所以市面上直接称之为“蛏子”。贝壳约6至8厘米长,外壳两端圆润,壳表面粗糙且质地较厚,生长线显著,外壳多为土黄色,也常因磨损脱落而呈白色。

缢蛏
缢蛏在我国沿海各地都有分布,据史书记载,我国养殖蛏子,已有数百年历史。蛏类的人工养殖,可能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之后,《本草纲目》、《正字通》及《异鱼图赞补》等书均有记载。

缢蛏表壳上有一道凹陷,从壳顶起斜向腹缘,状如缢痕,因此得名。还有传说,缢蛏原来长得圆滚滚,用竹筷很难夹住它。某天皇帝出巡,听闻此地蛏子味美难寻,便命人烹好呈上,皇帝品尝后赞其味美而惜蛏壳太圆难夹。大臣请皇帝下旨令南洋蛏随旨意变化,皇帝于是用筷子夹着活蛏,并下了一道圣旨,将用筷子夹过的蛏子放回海涂中。因此蛏子表壳便留下一道凹痕,这正是皇帝用筷子夹过的地方。

辣炒缢蛏
以上这三种蛏子都是在我国比较常见的种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蛏子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洲沿岸同样征服了那里的食客们,就是下面这种太平洋竹蛏。
太平洋竹蛏(Siliqua patula)
英文名叫Pacific razor clam,栖息在太平洋东岸,这种竹蛏比我们常见的更大,贝壳也更加宽阔和圆润。

太平洋竹蛏
当地人烹饪竹蛏的方法也很简单,主要是裹粉油炸、做沙拉或做汤,当地一道有名的“蛤肉汤”便可用竹蛏肉烹制。

油炸裹粉竹蛏

竹蛏肉沙拉

蛤肉汤
蛏子好吃,捕捞不易
现在市场上的蛏子大多是人工养殖的,每年二至四月间投放蛏苗,来年春天长到五厘米左右的商品规格,就可以上市了。蛏子按养殖时间长短,又分为一年蛏、二年蛏和三年蛏。口感上新蛏更嫩,老蛏鲜味更足。

捞蛏子
蛏子好吃,但捕捞它可是个技术活。每当潮水退后,渔民会用铁锹铲去上层沙子找出蛏子洞穴,然后往洞穴里撒一些盐,受到刺激的蛏子就会冒出地面,这时渔民就会“快准狠”地把蛏子捕捉出来。据说,熟练的渔民在潮期一天就能捕到十斤蛏子。

受到盐刺激冒出头来的蛏子
蛏子是无比亲民的美味,贝肉结实有韧劲,上好的蛏子水煮后便能透出微微的甜味。蛏子的做法多种多样,无论怎么做都很好吃。

薄荷香炒蛏子

铁板蛏子

耗油蒸竹蛏

烤竹蛏

盐焗蛏子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