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饮食相关

国家部委机关食堂吃什么

2014年10月19日      
           

  作为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机关食堂在中国食品安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仍独善其身:高成本的原材料,以及政府财政的补贴,这样保证吃得安心。

农业部工作的刘萍,向我们揭开了国家部委机关食堂神秘面纱的一角。
 

1.jpg


“如今饭店里的东西,还能叫吃的吗?”身在农业部,刘萍多少知道点饮食界的猫腻,她和在国家发改委工作的爱人都吃了多年食堂,女儿小静中午吃从食堂买的便当,晚上吃家属院的食堂,也都吃了快十年。十几年前他们一家三口还偶尔在外面吃一顿,现在却几乎从来不敢试,一吃准闹肚子。

相比之下,食堂的进步却格外醒目。从十几年前拿着饭盆,排队去打饭,偶尔还会吃到烂菜叶;到现在的消毒餐具,有机蔬菜,自助餐式的环境,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好了。



精挑细选

这件事听着就不容易。对于国家机关食堂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了。

吐鲁番市土乐繁邦果业专业合作社,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国内最大的专营设施有机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规划有1000个大棚为特供生产基地,专为农业部食堂定制种植有机瓜果和土特产。

合作社会定期空运有机黄瓜、彩椒、胡萝卜等有机瓜果和蔬菜到北京,这些果蔬均是由获得国家有机认证的温室大棚里培育的,一律施有机肥,对温度、形态都有严格的要求,对于病虫害,则尽量用机械和人工除虫的办法,特殊情况下,才允许使用肥皂水、酒精和除虫菊等对人体无害的杀虫剂。

距北京市区70公里,占地面积近8000亩,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几家属于质检系统的机构一起出资收购的安利隆山庄,也是国家部委机关食堂的食材供应商,他们的种植方式同样令人大开眼界:

灌溉用水都是来自地底180米处的矿泉水,一小箱子有机肥就要花上两百元,还用不了多久。在他们的蔬菜大棚里,每个农民都有不同的“技术分工”,他们坚持手工劳作,极少使用除草剂,更不用说化肥和农药了。对于虫害,他们采用的是“以虫治虫”的方法,通过人工繁殖螳螂的方式,抵御虫害。

除了蔬菜和水果,猪肉的来源也是精挑细选的。

农加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吴桂文副总经理,向我们介绍到,他们公司的主要产品“海南黑山猪”,在海南屯昌县“山清水秀”的农场,由山区农民小规模散养,猪“悠然自得”地在野外采食各种野菜和植物根茎,辅以地瓜、萝卜、菜叶等粮食饲料,无任何添加剂,比普通猪出栏晚3个月以上,成本高昂。



层层把关

在北京饭店工作30余年的郑曾是2008年奥运服务工作部行政总厨,近年来每年“两会”代表吃的“食堂”,也都是出自他之手,显然要比普通的机关食堂还要复杂数倍。

2.jpg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两会”,食堂菜品的安全都是绝不能掉以轻心的。据《中国食品安全报》报道,2009年的“两会”上,二商集团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专家工作小组,每100公斤商品抽检3~5个点;对瘦肉精检验,抽检比例则高达30%;会前派专人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大草原的基地去驻守,从挑选品种开始到养殖、屠宰、加工、运输等进行全过程监控;在商品出库前对每瓶、每袋、每盒商品都拆箱检查外,还要在最内侧的包装上粘贴特供标志,在外包装上粘贴专用封条,在专用库房内外安装红外线报警器和电视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在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爱卫会发布的评选通知中,针对中央国家机关健康食堂的评选,核分标准高达49项之多。中石油集团机关食堂,自2006年便设下从采购到尝膳的10道关口,为食品安全卫生把关。

          
  
          
全部评论()